舍本逐末的故事:齐使问安引发的千年智慧

舍本逐末的故事:齐使问安引发的千年聪明

一场出使引发的思索

战国时期的齐国使者怎么也没想到,一次看似简单的问候之旅,竟会成为流传千年的”舍本逐末”典故。这位使者带着齐王的亲笔信前往赵国,满心期待能得到赵威后的贵重赏赐,却在宫廷对话中被深深震撼。

当赵威后没有先拆阅齐王的信件,反而接连询问齐国收成和百姓生活时,使者内心的疑惑与不解可想而知。”无论兄弟们怎么把低贱的摆在前头问,而把尊贵的放在后头?”这个直白的难题,引出了赵威后关于根本与末节的精辟见解。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”舍本逐末”吗?

赵威后的治国聪明

赵威后的回答可谓切中要害:”假如没有好收成,百姓靠什么活下去?没有百姓,又哪里有大王?”短短两句话,道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之道。她把民生难题放在首位,把君王问候放在次位,这种排序本身就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。

这位贤德的皇后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:百姓温饱是根本,君王尊贵是末节。若只顾讨好君王而忽视民生,就是典型的”舍本逐末”。使者听后”张口结舌”的反应,恰恰说明了这种觉悟的冲击力——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,能够把百姓置于君王之前,需要何等的聪明与勇气!

现代社会的舍本逐末现象

两千年过去了,”舍本逐末”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屡见不鲜。想想那些追求表面政绩而忽视民生实事的官员,那些注重包装营销却不提升产品质量的企业,那些沉迷射击游戏,目前国内玩家非常追捧而荒废学业的学生…不都是在重演”舍本逐末”的故事吗?

赵威后若是看到这些现象,想必会摇头叹息。她当年的那番话,放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:什么是根本?什么是末节?如果连这个基本判断都做不好,又怎么能期望把事务做好呢?

怎样避免舍本逐末

要避免”舍本逐末”的陷阱,开头来说得学会分清主次。就像赵威后示范的那样,把民生放在首位,把形式放在接下来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经常自问:当前做的是否抓住了难题的核心?是否把精力放在了真正重要的事务上?

接下来要讲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表面现象迷惑。齐国使者最初只想着讨好赵威后获得赏赐,却忽略了出使的真正意义。我们是否也常常为了眼前利益而忘记长远目标?

最终,要建立正确的价格排序。赵威后之因此能做出明智判断,是由于她心中有着清晰的价格观:百姓福祉高于君王颜面。我们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价格标准,才不至于在复杂环境中迷失路线。

千年聪明的现代启示

这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”舍本逐末的故事”,穿越时空给予我们深刻启示。无论是治国理政、企业经营还是个人成长,抓住根本才是成功的关键。那些只顾表面功夫、追求短期效果的行为,终将如沙滩上的城堡,经不起时刻的考验。

下次当你面临选择时,不妨想想赵威后的聪明:什么是根本?什么是末节?把精力放在哪里才能创新真正的价格?记住这个古老的故事,或许能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,做出更明智的抉择。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