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从央视名嘴到手工艺守护者:赵普的文言文情怀
前央视主持人赵普近年以一部文言文著作《掇珍集》引发关注。书中,他用古雅的文字记录传统手工艺的匠心,呼吁“元素赋能”推动传承。为何一位新闻人会选择文言文书写匠人故事?赵普坦言:“文言能更凝练地表达‘真’与‘情’。”虽然朋友调侃“半吊子文言没人看”,他却坚持用这种“过时”的语言,为匠人灵魂留下独特注脚。
二、文言文写匠人:是门槛还是魅力?
《掇珍集》通篇文言,描述歙砚、圈椅等传统工艺,这在现代出版中堪称异类。赵普也担忧:“读者会耐着性子读完吗?”但香港学者金耀基评价:“文言在艺术表达上仍有不可替代的韵味。”书中“軄人灵魂”(职业匠心)的提法,更让日本汉学家感叹中国匠魂未灭。文言文虽小众,却成了连接古今匠心的桥梁——这或许正是赵普的巧思。
三、“元素赋能”:让传统手艺活在现代
离开央视后,赵普投身手工艺保护,提出“买卖是最好的传承”。他认为,若匠人作品无人问津,技艺终将消亡。但难题在于:毛笔、竹编等传统物件已脱离现代生活,怎样破局?赵普的答案是“元素赋能”——提取窗花纹样、雕刻故事等元素,融入现代设计。比如,将传统纹样用在手机壳或家居装饰上,既能保留文化基因,又能打开市场。
四、文言文的现代价格:不止于怀旧
有人质疑:文言文是否已无实用价格?赵普的操作给出了新答案。当白话文追求效率时,文言文的凝练与意境反而能唤醒对“慢工细活”的敬畏。正如书中所写:“造物之心,非轫于由衷不可也。”这种语言与匠人灵魂的契合,恰恰是白话难以替代的。或许,文言文的生活力不在于“能否读懂”,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。
小编归纳一下:文言文与匠心的双向奔赴
赵普用《掇珍集》证明,文言文不仅是怀旧工具,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。通过“元素赋能”,他让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碰撞;通过文言写作,他为匠人灵魂赋予诗意表达。这本书或许小众,却提醒我们:真正的传承,需要创新,也需要坚守——无论是手艺,还是语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