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空巢老人现状令人担忧
“空巢”不”空心”,这句话听起来美好,但现实情况却令人揪心。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农村60岁以上空巢老人占比高达23.81%,远高于城镇水平。由此可见每4位农村老人中,就有1位处于空巢情形。
为什么农村空巢现象如此严重?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,留下老人在家”守巢”。这些老人不仅要面对身体机能衰退的天然规律,还要独自承担农活、家务等生活重担。一位68岁的湖南老人朱海江中风后,子女远在广西务工,日常照料成了大难题——这绝非个案。
农村空巢老人面临三大困境
生活照料难是最直接的困境。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,看病取药需要跑到县城,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简直是”难于上青天”。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的调查显示,陪同看病收费高达60元/小时,这对收入微薄的农村老人来说无疑是沉重负担。
心理孤独感同样不容忽视。太原市西峪社区一位80多岁老太太,老伴去世后闭门不出,拒绝一切外界帮助。农村老人社交圈本就狭窄,子女离家后更容易陷入孤独抑郁的恶性循环。
养老设施缺则是农村特有的难题。与城市相比,农村养老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——没有社区食堂、没有老年活动中心、更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。老大众戏称:”我们这里’三无’:无服务、无设施、无关注。”
解决之道:多方联动破难题
面对农村空巢老人困境,各地正在探索创新解决方案。湖南省湘潭县打造的”党建+莲湘颐老”模式,将养老服务下沉到村,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养老体系;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在社区建立”托老所”,让老人既能享受专业服务,又不离开熟悉的环境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”共享奶奶”这样的创新项目——重庆石坪村社区的空巢老人帮助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,既发挥了余热,又找到了灵魂寄托。正如67岁的退休教师龙建良所说:”老大众聚在一起,居家不离家、分散不孤独。”
展望未来:从”空心”到”暖心”
农村空巢老人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,但只要我们行动起来,改变就在发生。政府需要加大农村养老投入,社会力量应当积极参与,而作为子女的我们,更要常回家看看。
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唐丹说得好: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老龄化。当全社会形成合力,农村空巢老人才能真正从”空心”走向”暖心”,安享快乐晚年。这份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不仅揭示了难题,更指明了路线——关爱农村空巢老人,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