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呼吁:“跨学段任教”不可硬跨,需尊重教师梦想
“跨学段任教”引发争议,硬性调配或适得其反
近期,山东、福建、宁夏等多地推行“跨学段任教”政策,要求小学、初中教师调往高中任教。这一举措旨在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师资调整需求,但实际操作中却引发了不少争议。媒体指出,“跨学段任教”若缺乏科学规划和教师自愿参与,可能适得其反,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稳定。
教师梦想是关键,强扭的瓜不甜
“跨学段任教”并非新鲜事,过去中小学教师流动多为零星、双向调整,而如今一些地方采取规模化、统一安排的方式,导致部分教师被动调岗。正如媒体所言:“强扭的瓜不甜。”许多小学教师习性了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,突然调往高中,面对升学压力和更复杂的教学内容,难免不适应。
教师能否顺利适应新学段,关键不在于能力,而在于梦想。有的教师具备跨学段教学的能力,但若缺乏兴趣和动力,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。政策制定者需重视教师的选择权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调配。
科学调配比速度更重要
部分地区在推行“跨学段任教”时,追求“一步到位”,甚至“大干快上”,忽略了教师的实际适应力。高中教学与小学、初中差异较大,教师需要时刻调整教学技巧和心态。如果仓促推进,不仅影响教学质量,还可能引发教师抵触心情,最终影响学生进修效果。
媒体建议,政策实施应“缓一点、稳一点”,分批过渡、择优调配,让教师有充分的时刻适应新环境。同时,可提供培训支持,帮助教师顺利转型,而非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强制调岗。
尊重个体选择,优化资源配置
“跨学段任教”本质上是教育资源再分配的经过,目的是适应人口变化动向。然而,若只关注“大面”而忽视细节,可能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。政策制定者应兼顾效率与人性化,在调配时优先考虑教师梦想,避免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。
教育变革需要聪明,而非蛮力。只有尊重教师梦想、科学规划调整节奏,“跨学段任教”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影响,而非成为新的教育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