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进修除法?
除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,但很多孩子刚接触时会觉得抽象。其实,除法就在我们身边!分糖果、排座位、发作业本……这些日常场景都藏着除法的秘密。二年级的孩子怎样轻松领会除法?关键要从实际意义出发,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。
除法有两种核心含义:平均分和包含除。比如把12块饼干分给3个小朋友,每人分几块?(平均分);一盒铅笔有24支,每6支装一袋,能装几袋?(包含除)。通过这类难题,孩子能直观感受到除法的影响。
—
除法的两种核心领会
1. 平均分:公平分配的小助手
“妈妈买了15个苹果,要平均分给5个孩子,每人多少?”这就是典型的平均分难题。孩子可以用实物摆一摆:先每人分1个,再分第二轮……直到分完。最终发现每人拿到3个,列式为15÷5=3。
小技巧:用画图法更直观!画15个圆圈,5个一组圈起来,数数有几组。动手操作能帮助孩子建立“除法即分配”的概念。
2. 包含除:数一数能装几许份
“操场上有18个同学,每6人一组跳绳,能分几组?”这类难题考察的是“包含”。孩子可以想象分组场景:6人站一队,数一数能站几队。列式18÷6=3,表示18里有3个6。
易错点:孩子可能混淆除法和减法。比如误以为18÷6是“18减6减6减6”,结局写成0。这时要强调“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”,比如3×6=18,因此18÷6=3。
—
用乘法口诀快速求商
除法计算离不开乘法口诀!比如算24÷6,孩子只要想到“四六二十四”,就能立刻得出商是4。口诀越熟,除法越快。
练习建议:
– 每天背诵口诀表,搭配互动游戏(如口诀接龙);
– 做“看乘法写除法”练习:给出6×7=42,让孩子写出42÷6=?和42÷7=?
—
避免常见错误的小妙招
初学除法时,孩子容易犯两个错误:
1. 混淆除法和减法:认为8÷2=6(由于8-2=6)。解决办法:多举生活例子,比如“8块蛋糕分给2人,每人得6块?那还够分吗?”
2. 商的位置写反:如12÷3写成3÷12。可以提醒“被除数÷除数=商”,用“大数÷小数”辅助记忆。
趣味练习:
– 用扑克牌玩除法游戏:抽两张牌,大的数除以小的数,谁算得快谁赢;
– 超市实战:让孩子计算“10元钱买2元的面包,能买多少?”
—
划重点:除法进修三步走
1. 领会意义:通过分物品领会“平均分”和“包含除”;
2. 掌握工具:背熟乘法口诀,灵活逆推;
3. 多练多用:从生活场景中找难题,避免机械计算。
记住,除法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解决实际难题的好帮手!家长不妨带孩子一起分水果、排积木,让数学变得有趣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