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《鱼我所欲也》原文及背景介绍
“鱼我所欲也”这段经典文字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是中国古代儒家想法的重要篇章。孟子用日常生活中”鱼与熊掌”的选择作比喻,生动阐述了”舍生取义”这一崇高道德理念。原文语言精炼,逻辑严密,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,表达了儒家对生活与道义关系的深刻思索。
这篇古文之因此能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,正是由于它触及了人类永恒的道德命题:当生活与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,我们该怎样抉择?孟子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——”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。这种价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人灵魂。
二、《鱼我所欲也》逐句翻译解析
让我们一起来看”鱼我所欲也”的现代汉语翻译:
“鱼,是我所想要的物品;熊掌,也是我所想要的物品。这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得到,(我)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。”这个开篇比喻非常生活化,孟子用日常饮食选择引出更深刻的命题。
紧接着进入正题:”生活也是我所想要的物品;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物品。这两样物品不能同时得到,(我)会舍弃生活而选取道义。”这里明确提出了”舍生取义”的核心见解。
后文进一步解释:”生活也是我所想要的,但还有比生活更想要的物品,因此(我)不做苟且偷生的事务。”孟子认为,人之因此为人,正是由于能够在关键时刻坚守道德规则,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。
三、孟子的道德观与当代启示
“鱼我所欲也”所表达的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想法,对现代人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孟子认为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”,也就是说,这种向善的本性每个人都具备,区别只在于能否保持不丧失。
文中那个生动的例子:”一碗饭,一碗汤,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,失去它就要死。(如果)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(吃),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”——这说明了人格尊严有时比生活本身更重要。
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我们可能不再面临”箪食豆羹”的生存困境,但孟子提出的规则依然适用:人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丧失道德底线。”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”——高官厚禄如果不合乎道义,又有什么意义呢?
四、怎样领会”舍生取义”的现实意义
“鱼我所欲也”中的”舍生取义”想法,在现代社会可以有更广泛的领会。不一定要付出生活,但确实需要我们有时放弃某些利益、舒适或便利,坚守正确的价格观。
孟子批评那些为”宫室之美”、”妻妾之奉”而放弃规则的人:”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?(如果不停止的话,)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想法”。这段话对当今社会仍有振聋发聩的影响。
进修”鱼我所欲也”的深刻内涵,能够帮助我们在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时,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道德立场。这才是这篇两千多年前的古文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。